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年降水量仅40毫米,敦煌如何成为“国际大都市”?揭秘其发展奇迹,以及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20年前的6月22日,在中国西北的大漠之中,身躯瘦小的道士王圆箓,无意间扣开一面被黄沙掩埋的石壁——
敦煌藏经洞横空出世!
“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藏经洞中不止“唐经万卷”——据学者不完全统计,那里堆满了写经、文书和文物6万多件。这些宝藏的重见天日,打破了大漠戈壁的宁静。
▲ 夕阳西下,莫高窟沐浴金光。摄影/徐海洋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说:中国的20世纪开初有两件大事值得记载——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同年,远在西北的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
▲ 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摄影/茹遂初
此后120年,这座边陲小城的命运,就卷入了近现代世界的风云际会。
而此前的2000年中,敦煌,则以“东西方文明十字路口”的显赫地位,对中国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绵长的影响。
▲ 西千佛洞,党河从佛窟下流经。摄影/吴健
在航海技术不足以支撑远航的遥远年代,河西走廊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开放通道,而敦煌又是最西端的桥头堡。
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而敦煌则是“咽喉中的咽喉”——
向东,面向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中原腹地;
向西,沟通绿洲农业和商业文明混合的西域、中亚;
向南,通往半农半牧的青藏高原,进而与天竺文明发生联系;
向北,几乎没有险阻,可达游牧为主的蒙古高原。
▲ 祁连山脉,野马山-大雪山,冲积扇。摄影/傅鼎
因为敦煌,曾经的汉帝国能够顺利将整个西域纳入国家版图;
因为敦煌,历史上的乱世之时,这里能够成为中华文明的避难所;
因为敦煌,也才有了惊艳近现代世界120年的藏经洞文物;
……
何以是敦煌?她又何以改变中国?
凭什么敦煌能成“中国第一门户?”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大省级行政区的交界处,东经93度与北纬40度在此交汇,距离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约为1850公里。
▲ 俯瞰敦煌城区,绿洲与沙漠咫尺之遥。摄影/傅鼎
县级市敦煌总面积为3.12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两个北京市的大小。但是,其20万的总人口,还不到北京天通苑总人口的1/3。这20万人几乎全部生活在敦煌4.5%的土地上——这弹丸之地,是被茫茫黄沙包围的绿洲。
▲ 敦煌的母亲河——党河,在黄沙中盘旋。摄影/徐海洋
地形图上,我们可以这样找到敦煌的位置:辽阔的塔里木盆地几乎被黄沙所覆盖,其东部尽头处,一列弧形的大山隆起于青藏高原北部,这就是祁连山脉——沙漠与山脉交界地带,断裂的山谷中流出了两条弯弯的的内流河,左边的叫党河,右边的叫疏勒河。
党河下游,苍黄的荒原之上,一枚形如银杏叶的绿色地带,便是敦煌城所在的绿洲。
▲ 山环水绕的敦煌盆地,主要包括敦煌、玉门、瓜州三县市。制图/大仙工作室
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遥相呼应,挤压出来一条狭长的河西走廊——敦煌位于走廊西端。在这里,特殊的地质构造孕育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源于祁连山中的党河、疏勒河流经的是一片相对低洼的区域,其四周均有隆起的山体和高地,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小型盆地,地质上称为敦煌盆地。
▲ 祁连山下,玉门—昌马附近的的大冲积扇。 摄影/傅鼎
盆地的边沿,几乎勾勒出敦煌历史上第一个行政区敦煌郡的范围,今敦煌市、瓜州县、玉门市,均被圈入其中。昔日,明代《沙州卫志》以形象简练的文字描述它:
“雪山为城,青海为池,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
明代沙州卫大体为今敦煌市区域,是明初设立的军事重镇。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敦煌的地理形势:背靠祁连雪山和青海湖,城池被鸣沙山环绕,以发源于雪山的党河为裙带。
▲ 昔日的大漠雄关,如今只剩废墟。 摄影/徐海洋
频频出现在边塞诗里的阳关、玉门关是汉代设立的两座要塞,就像河西走廊西端的两扇大门,成为西域和内地之间的分野。很多人想不到,它们都在敦煌境内。
▲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就是敦煌一带。 制图/Paprika
长期从事西域考古和研究工作的巫新华研究员这样评价敦煌:“它是关联西域和内地的国家第一门户。如何讲述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最终的答案需要从敦煌这个地方寻找。”
祁连山下的绿洲,通往“天下”的枢纽
敦煌一带,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2.2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2505毫米,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 黄沙掩映下的敦煌市。摄影/徐海洋
如果没有巨龙一般的祁连山和发源于它的两条季节河,那敦煌所在地将是被塔克拉玛干、库姆塔格沙漠吞没,成为黄沙的海洋。
昆仑、喜马拉雅、横断山、祁连山犹如青藏高原的“围墙”——这四大围墙中,祁连山是平均海拔最低,最“平平无奇”的一道。但是,在孕育文明交流的通道上,它却是最关键的那个。
▲ 从皑皑雪山到河西走廊,垂直立体景观一目了然。 摄影/孙胜军
祁连山,坐落于青海、甘肃两省的天然边界,但你可不要因此而将它视为一条窄窄的线条。实际上,祁连山是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的山系,它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
▲ 祁连山南麓的门源盆地与冷龙岭。摄影/傅鼎
如果祁连山只是低矮的山体,别说没有敦煌,恐怕整个河西走廊都无法诞生城市。因为过低的高度,将无法拦截空中的气流,也无法形成皑皑雪山。祁连山海拔高度几乎在4000米—6000米之间,从东到西,齐刷刷的雪峰,犹如冰封的烽火台。
▲ 党河的发源地党河南山,是祁连山的组成部分。 摄影/傅鼎
祁连雪山中的3300多条冰川,为河流的发育创造了前提。直接为敦煌制造母亲河的山脉是大雪山、野马山、党河南山,它们都是祁连山的组成部分,三山之间的两道峡谷,流出了党河与疏勒河,前者的流淌养育了敦煌市,后者的蜿蜒灌溉了瓜州县和玉门市。
▲ 敦煌盆地东部的疏勒河,流经玉门、瓜州。 摄影/徐海洋
按照自然地理定律,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地方理应是荒漠地带,但祁连山的挺身而出,挑战了铁律,他像一位身躯伟岸的父亲,用自己的头部收集空中水汽形成雪山冰川,然后让融化的冰水从身体的伤口流出——河流走到哪里,绿色就到达哪里。
▲ 水量丰沛的季节,沙漠好似小江南。图/视觉中国
山脉—冰川—河流—绿洲—城市—丝路……冥冥之中,大自然把这一切安排得严丝合缝。
从河西走廊到中亚,横亘着三列巨大的山系: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它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天”的向往——昆仑、祁连原本的意思也是“天山”。祁连,是当地游牧民族的命名。
▲ 多彩的祁连山,作物、草原、丹霞交相辉映。 摄影/刘树逸
张骞凿空西域归来后,汉武帝将原来的“西域南山”命名为昆仑山。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昆仑不仅包括今天的昆仑山脉,更是对秦岭—祁连—昆仑这条“中华龙脉”的总称。
▲ 帕米尔高原,是昆仑、天山等山脉的“山结”。 摄影/自贡的黄师傅
关中—河西—西域是丝绸之路在汉朝境内的主干道。在巫新华教授看来,这段丝绸之路穿行于三条与“天”有关的山系之间,堪称一条“通天之路”,它不仅是一条交通路线,而且肩负着“天下”——天下、天下,天山之下!中国人的“天下观”和地理思想,在这里得到形象的体现。
这三大山脉的交接之处,正是敦煌!
▲ 唐代丝绸之路(中国段)。制图/monk
敦煌,咽喉中的咽喉
公元前126年,经过一场曲折的地理探险,张骞回到了长安,他向汉武帝汇报时直接提到了敦煌:“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张骞最早说出的“敦煌”,很可能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后来,“敦煌”又被这样阐释:“敦,大也。煌,盛也。”
▲ 党河流经敦煌市区。 摄影/徐海洋
打通河西之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陆续设置了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四郡”,这里是那个时代对外开放的前沿之地,地位好比今日东南沿海的特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组成了狭长的“城市群”。
▲ 河西走廊,张掖市临泽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之间。摄影/李勇俊
四城之中,敦煌并不是最大的一个,却扼守着最关键的部位,航海技术不足以远航的条件下,河西走廊是最重要的开放通道,而敦煌又是最西端的桥头堡。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而敦煌则是“咽喉中的咽喉”。
▲ 莫高窟地标“九层楼”。 图1摄影/伯希和;图2摄影/孙志军
从敦煌向东,通过河西走廊可抵达长安、洛阳两大古都;从敦煌向西,丝绸之路主干道分出三条支线:北路沿天山北麓延伸,中路在天山南麓游走,南麓一路串联起了昆仑山北麓的各个绿洲。
▲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枢纽,敦煌则是“咽喉中的咽喉”。制图/Paprika
东来西去的商人、使者都要驻足敦煌,从而确立了其作为国际商贸城市的地位。若将时光上溯到汉唐时期,这里就是一座华夏与边疆多元文化交融相会的“国际大都市”。
敦煌,如何改变中国
军事战略上,敦煌是“国家加油站”。
敦煌等四郡的设立,不仅巩固了对匈奴的胜利,更是第一次打通了东方和西方、农耕与游牧之间的任督二脉。河西走廊,是中原文明伸向大漠的一条手臂,敦煌所在的绿洲位于拳头部位。汉帝国向西开拓时,这个宝贵的绿洲是最近的一个加油站。
▲ 鸣沙山北麓,古称“沙井”的月牙泉。图/视觉中国
史书记载敦煌北部“水有悬泉之神”,说的是敦煌西部有一处叫“悬泉”的山泉流出,实在是神奇。此地位于敦煌市与安西县交界处,曾经坐落着那个时代最大的驿站之一——悬泉置。悬泉置背向山体,面向大漠,附近流出山泉为其提供了水源。
▲ 汉代悬泉置复原图。绘图/刘震宇
上世纪90年代,悬泉置遗址出土大量竹简及各类生活用品两万余件,可见其当年的繁忙。这是一座集邮局、驿站、军堡、招待所为一体的多功能机构。出土竹简记载年代显示,它的使用延续了近4个世纪。
▲ 图1;大方盘城遗址。摄影/李文博;图2:敦煌河仓城遗址。摄影/杨文杰
《汉书》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曾屯六万大军于敦煌,携十万头牛、三万余匹马。从敦煌出发西进时,征集运送粮草的牲畜就有一万头以上。
有了敦煌这个补给站,汉帝国才能顺利将整个西域纳入管辖范围。汉代之后,尽管天下出现纷争,但北方王朝跟西域、中亚的沟通始终没有中断。
▲ 敦煌寿昌古城,是汉代敦煌郡龙勒县所在。摄影/徐海洋
经济商贸上,敦煌是“中转集散地”。
丝路畅通后,敦煌随之成为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经过长途跋涉,绿洲里的敦煌是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站;进入西域大漠之前,这也是中原商人、物品离开河西走廊的最后一站。汉唐时代的敦煌,是那个时代的最大通商口岸之一。
▲ 瓜州县锁阳城,始建于汉,兴于唐。摄影/李文博
敦煌城里常有丝绸等商品陈列于街市,各国商人云集,正所谓:“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敦煌遗书P3122的《王梵志诗》描述了唐代敦煌的集市:“兴生市郭儿,从头市内座。行行皆有铺,铺里有杂货。”莫高窟里的《胡商遇盗图》从侧面表明,敦煌是众多胡商聚居之地。
▲ 胡商遇盗图,莫高窟第420窟(壁画临摹)。绘画/马慧丽
东西交往中,敦煌是“文明的十字路口”
许多地方都号称“文明的十字路口”,敦煌是其中之一,而且地位极为特殊,因为其地理位置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
▲ 敦煌境内,分布着大量雅丹地貌。摄影/刘树逸
对于敦煌的特殊地位,季羡林先生有一句经典表述:
“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盛世之时,敦煌是丝路枢纽、国家门户。乱世之时,她又勇于担当,成为中华文明的避难所。
▲ 耕作图,莫高窟第23窟(壁画临摹)。绘画/郭鑫慧
汉末以来,纵然中原出现动乱,敦煌也依然保持着“华戎所交大都会”的地位。恰恰因为动乱,远离中原的这处绿洲之城,反而成了很多中原世家大族的避难所。乱世之中,敦煌从一个军事、商业为主的边镇,渐渐成为文化重镇。
▲ 玉门关。摄影/杨文杰
魏晋时期,敦煌本土也诞生了索靖、索袭、宋纤、郭瑀等一批名家大儒,他们或设馆讲学,或著书立说。中原遭遇劫难的儒家文化,反而在敦煌得以保存和延续。
宋元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蒸蒸日上,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降,敦煌这个曾经的国家开放门户也日渐沉没。明王朝不仅实行“海禁”,而且实行“陆禁”——嘉靖年间,朝廷关闭长城西端的嘉峪关,持续了1500多年的敦煌城,惨遭废弃。
▲ 历尽沧桑汉长城。摄影/李文博。
幸运的是,敦煌城南遗留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它以雕塑、绘画、文书等“多媒体”的方式,形象定格了敦煌乃至中国从汉代到元代的文明成果。
敦煌,这里有无数个“中国之最”
唐代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莫高窟佛龛碑》记载,敦煌莫高窟创始人叫乐僔,他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手持杖锡来到敦煌城东南,站在大泉河谷的他,看到夕阳下的鸣沙山时,眼前绽放出道道金光, 仿佛千佛显现。
▲ 被阳光染成金色的鸣沙山。 摄影/焦青
乐僔以为此地颇有佛缘,于是就雇佣工匠在鸣沙山悬崖上,开凿了第一间佛窟。后来,另一僧人法良, 在乐僔窟旁边开凿第二间。
乐僔、法良,拉开了莫高窟千年石窟营造史的序幕。
从公元4世纪的十六国,到14世纪的元代,莫高窟连续开凿。至今,这里保存了735个洞窟、面积4.5万平方米的壁画、2415尊泥质彩塑、10余座历代木构建筑。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第16窟,占地面积268平方米;最小的是第37窟,高还不到一尺。
▲ 敦煌之眼,西千佛洞。 摄影/徐海洋
其中,隋唐两大统一王朝,营造的石窟占据了大部分。莫高窟之外,广义的敦煌区域还有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五个庙石窟等石窟群。西夏、蒙元统治者笃信佛教,延续了造窟传统,瓜州县榆林窟就有大量西夏时期的石窟。
▲ 佛教东传,留下了长长的石窟带。制图/王跃
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嘉峪关封禁的那一刻起,历朝历代在敦煌积聚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被时间与风沙尘封起来。纵有清代重新开关,又在敦煌设县,也没有把莫高窟重新唤醒。
直到120年前,大约于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6年)封闭的莫高窟第17窟,也就是藏经洞,被无意中发现。通过这个窗口,莫高窟这个文化艺术宝库,开始为世人熟知。
▲ 1907年拍摄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摄影/Aurel Stein
莫高窟与敦煌地方,可谓生死相依。荒废近400年后,正是因为莫高窟的存在,清朝在当地移民实边、恢复建制,先是设沙州卫,后又建立敦煌县。进入新时期,昔日敦煌县又升格为县级敦煌市,今辖9个镇。
▲ 1943年,敦煌县的城门。 摄影/李约瑟
敦煌仅占中国陆地面积的0.3%,其养育文明的绿洲又仅占敦煌总面积的4.5%——但,就是这微小的一隅之地,在文化上创造了无数个“中国之最”。
历史大事件张骞通西域,因为有了敦煌,才有了鲜活生动的图像记忆。初唐时期开凿的莫高窟第323窟中,有历史上最早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 20世纪初期拍摄的壁画 ,张骞出使西域图。摄影/伯希和
▲ 张骞出使西域图,莫高窟第323窟,初唐时期。 摄影/孙志军
敦煌的一张壁画,为中国找到了稀世国宝。敦煌莫高窟第61窟西壁留下了史上第一幅 形象地图《五台山图》,有了它的指引,梁思成、林徽因在山西北部找到了完整存世的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大佛光寺。
▲ 五台山图,莫高窟第61窟,五代时期。图1摄影/ 伯希和;图2摄影/孙志军
《全天星图》(现藏英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乃至全球现存最古老的星图,它最早发现于敦煌莫高窟第17窟,也就是藏经洞中。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这幅图是“一切文明古国流传下来的星图中最古老的一种”。
目前可见最早的僧人取经故事画像出自敦煌——2016年,敦煌研究院向外界披露了6幅《僧人取经图》,它们出自瓜州境内西夏时期的洞窟(注:属敦煌石窟范畴)里。
▲ 僧人取经图,榆林窟第3窟,西夏时期。 摄影/吴健
此外,这里还有世界最早的印刷品——敦煌《金刚经》,世界最早使用火枪的图像(MG.17655《降魔变》绢画),中国现存最早的佛经——前凉《法句经》,中国最高的泥塑佛像——莫高窟北大佛……
▲ 涅槃大佛,莫高窟第158窟,中唐时期。 摄影/吴健
今日的敦煌,虽然没有昔日“大都会”的辉煌,但她仍在以自己新的方式影响着中国,改变着世界。120年前敦煌藏经洞的重见天日,推动孕育了一门特色学科——敦煌学(并非正式学科,其实是对“敦煌研究”的一种表述)。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属于全世界。”季羡林先生这句话,如今已世人皆知。
▲ 120年前的一次发现,引发了敦煌文物外流。制图/Paprika
从古代的“国家门户”到今日的“国际显学”,两千多年以来,时代在变,但敦煌的本色依旧——她,依然是“看见”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密码。
- END -
文丨大羽
图片编辑丨陶子 Dczhang 云之上
地图编辑 | Paprika
版式设计| 杨柳青
部分字体设计| 巽
绘图| 大仙工作室 刘震宇
封图摄影 | 徐海洋
审稿专家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葛承雍
特别鸣谢
(排名不分前后)
中华书局 柴剑虹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葛承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巫新华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沙武田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 田卫戈
首都师范大学 宁强
敦煌研究院 杨秀清、毛铭
南香红、黄鲁
用户评论
40毫米,确实太少,几乎感觉不到雨的存在。 敦煌现在变成国际大都市? 我怎么想象不到呢? 可能是沙漠环境下的人们更有智慧去生存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是啊,年降水量只有40毫米, 这完全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啊! 为什么说敦煌能成“国际大都会”? 感觉有点夸大了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反正是很多年前读过的书记了印象。那时候敦煌还是那个被沙漠包裹着的地方,现在的变化确实很大影响让人惊讶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很有争议性啊! 40毫米的降水量真的很难想象,能成为国际大都会是不是在说些夸张的话? 这得靠什么来支撑呢?文化传承吗?艺术氛围吗?还有别的潜在资源吗?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气候干燥的地方,总是觉得人更坚韧,更懂得珍惜。 40毫米的降水量或许是自然的考验,但敦煌人民却把这个地方打造成国际大都会,真的让人佩服! 是时候去看看真真实实的敦煌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40毫米... 这个数据确实让人感觉不可思议,这么干旱的地方能成为国际大都市? 我倒要看是什么独特的魅力能让它吸引这么多人!文化遗产吗?还是说艺术气息浓厚? 或许还需要亲自去感受一下才能知道.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沙漠里的绿洲,好像这样的地方就是充满着神秘感。 40毫米的降水量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 希望敦煌能继续保持这份魅力和活力, 让我们也感受下这种别具特色的国际大都市!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年降水只有40毫米,真的好吗? 不太忍心啊! 但是,如果它已经成为了国际大都市,说明必然拥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吧! 或许是历史遗迹的沧桑,或者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敦煌? 嗯,听说过... 沙漠之都? 我脑中浮现出广阔平原和无尽黄沙的画面... 也许是因为年降水量只有40毫米,它更显得独特吧!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40毫米?也太少了吧! 不太能想象一个这么干旱的地方还能被称为“国际大都会”。 希望他们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来应对环境问题!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把我吸引住了! 40毫米的降水量真的听起来让人吃惊,但敦煌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成“国际大都会”确实很不容易! 是哪些因素支撑了它?文化、艺术还是科技的力量? 我去看看真实的模样!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沙漠里的城市,还真是充满着奇妙的感觉! 40毫米降水量,听起来确实让人心生感叹。 如果真是国际大都市,那肯定是有特殊之处吸引人们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啊,年降水量只有40毫米... 那是怎么发展成“国际大都会”的呢? 这得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城市了! 我好想去探索一下它的魅力!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敦煌虽然位于沙漠区,年降水量也不过40毫米,但它依然成为“国际大都市”,说明它的文化和艺术氛围一定很棒! 我想去感受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标题! 怎么一个降水量只有40毫米的地方,还能被称为"国际大都会"呢? 文化、旅游、还是现代科技? 我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它背后的故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40毫米降水量... 这个数据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敦煌能够成为“国际大都会”, 真的让人好奇!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沙漠的奥秘,也许就在于其独特的魅力! 每年只有这么点降雨的地方,也能打造出如此繁华景象的城市? 这让我更加想去看看真实的敦煌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标题很有趣! 40毫米的降水量听着不太理想啊,但如果真的成为了“国际大都会”,那一定是有着非常强大的吸引力。 我想了解一下是什么让它如此特别!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沙漠城市? 年降水量只有40毫米?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我需要去看看这个城市,体验下沙漠里的生活和文化氛围!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