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成都至北京仅需90分钟,快速直达新体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整个大震惊
啥子?你说啥子?未来成都坐车到北京只需要90分钟?
众所周知成都距离北京有1700多公里坐飞机最快都需要2小时25分钟就更不用说是坐高铁或者火车的时间了
但看了“中国高铁侠”邓自刚的介绍后你别说你还真别说真!有!可!能
这位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教授对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的研究看似是一个梦幻般的科技概念实际上并不是没有落地的可能
邓自刚的高温超导磁悬浮应用模型,理论上“飞行”速度将超过每小时500公里。再加上“真空管道”的概念,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目标速度为每小时1000公里。
还记不记得之前在成都下线启用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自主制造的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
没错这个项目的主研人员正是他
邓自刚,首届“科学探索奖”交通建筑领域获奖人。
样车设计时速620千米有望创造在大气环境下陆地交通的速度新纪录标志着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具备了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
今年由西南交大承担的首个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也正在建设阶段
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建筑效果图
最终落地会是一个长1620m设计最高试验速度1500km/h的高架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浮交通综合性研究试验平台
引领超高速轨道交通科技发展助力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
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示意图
然而大家也清楚这种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的交通运输带来革命性变化的科技突破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科研者们持续不断的努力需要技术的逐步发展和成熟但我们仍心怀期待
“希望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 能够早日驰骋在中国的大地上。”
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像邓自刚一样的人他们心怀梦想在各自领域不断钻研试图探索出这个世界的奥秘带来更光明的未来
比如彭新华她是今年“科学探索奖”上数学物理学领域的首位女性获奖人
2023年“科学探索奖”数学物理学领域获奖人彭新华
一直致力于从事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她和团队自主搭建了零场核磁共振谱仪实现了国际上最高灵敏度的信号检测有望推动该仪器在生物、医学及化学领域的应用
第二张图是在零磁场的环境下,做到了对金属容器内部的水成像。可解决配戴心脏起搏器的特殊人群不能够做核磁共振的问题。
如果可以把量子自旋研究明白不管是做核磁共振、还是探测暗物质都将不再是难题
还有让飞机喝上“地沟油”的他们↓
为响应我国节能减排号召
自2006年起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石科院)开始了研发生物航煤的探索
镇海炼化生物航煤生产基地。
2011年12月中国石化研制出生物航煤产品“1号航煤”将“地沟油”变成了航空煤油
可用于生产生物航空煤油的生物油脂原料。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生物航煤自主研发生产技术的国家如今我国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每年能产出4万吨至5万吨清澈的生物航空煤油妥妥的“变废为宝”
石科院科研人员开展试验
科研工作就是这样 听起来像是“笑话”做起来更如“移山”“填海”但总有人历经多年,埋头钻研移成功了山填成功了海
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飞机C919
为我国航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机会
2023年5月29日,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航班号为MU9191的全球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落地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成为继北京之后,C919载客商业飞行抵达的全球第二座城市。
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成功构建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这项成果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世界纪录求解高斯玻色取样数学问题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亿亿倍
10月11日,中国科学家宣布成功构建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在研制量子计算机之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努力研制着“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院周振(右)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人的质谱仪”,从0提高到6%,打破了依赖进口的局面。
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将没用的豆渣变成了健康的馒头好吃又营养
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俊梅及团队研制出低GI原味大豆膳食纤维馒头,不仅具有特殊香气和细腻口感,且面粉含量仅为50%左右,GI值低至40。
也正是因为有他们未来我们的大豆产量或许还能提升一到两倍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致力于推动大豆走向精准育种,在10至15年实现全国范围内单产翻番,使我国大豆自给率从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30%左右。
在全球新药研发领域堪称最难适应症之一的脓毒症或许可以被攻克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吕奔教授团队围绕危重症的发病机制开展系列研究,2022年在《科学》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热射病的重要致死机理,为热射病等危重症的防治提供了重要思路。
城市或许也能装上“大脑”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及团队首创了“以数据为中心”的分布式云计算体系架构,率先提出采用计算作为公共服务的产业模式,让数据听从指挥,为城市装上大脑。
人类寿命或许真的可以达到200岁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及团队用尿液在小鼠体内培育出了人类的再生牙齿,并表示通过牙的再生可了解细胞如何变成组织、组织又怎样变成器官,将来再发展到诸如肝脏的再生、肾脏的再生等等,可以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因为有他们我们的社会飞速发展
因为有他们我们的时代日新月异
青年强则国强科技兴则国兴
很多东西从现在来看不太现实但随着不断地努力、探索终有一天它会落地成为现实走进我们的生活未来看似很远但探索者已经在路上让我们一起期待并见证未来中国!
(青聚锦官城)
用户评论
哇塞!真的假的?90分钟从成都到北京?这也太神奇了吧!未来世界简直太酷炫了!不知道票价会贵成什么样子...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是真实现象,那真是太棒了!”坐飞机过去最少要3个小时,还要考虑安检等等。这样一来,周末就能去北京逛街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点怀疑啊,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但这种超短航线真的能实现吗?感觉有点不切实际...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要是真的太美了!成都的朋友们以后可以频繁往返了,省心省时!我可真是期待着那天的到来!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90分钟啊,如果真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抵达两座城市,交通出行彻底变革啦!简直是改变生活节奏的巨大进步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过,90分钟的高速飞行对机体的压力会不会很大呢?长时间飞行对身体不好啊...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点期待这种未来科技的感觉啊,也许可以考虑一次北京转成都的出行路线了。这技术也太厉害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更担心的是环境污染的问题。这样频繁的空中交通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吗?环境保护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很激动,但也担心未来的飞行安全问题。短航时间带来的风险,需要各方共同重视和保障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成都到北京真的只需要90分钟,那旅游成本都会发生变化吧?想想就兴奋!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超高频次的交通出行,会不会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呢?比如噪声污染等方面...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要是真的,那以后两座城市的经济更加紧密了,互通互助会更便利呀!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90分钟?!还是个直线飞行,我不敢想象到时候的机场场面有多挤!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种技术早日成熟,我们也能体验到这快捷高效的出行方式。科技真是令人着迷!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是不是未来会有更多城市之间的高速飞行路线呢?想想就太棒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以后国内旅游都将更加方便快捷了,这种超短航线将会给旅遊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模式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90分钟的飞行时间,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能多出更多的时间去享受旅行带来的乐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么快的交通速度,会不会对人类生活节奏造成更大的压力呢?需要好好思考这方面的影响...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