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游记

元杂剧结构缺陷与弊病分析:探究其表现形式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元杂剧结构缺陷与弊病分析:探究其表现形式,以及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元杂剧表演

经过白文礼的媒合,好好便嫁给了杜牧之。情节没有波折,矛盾冲突等于没有。结构当然简率平直。《陈搏高卧》写赵匡胤、郑恩曾到陈搏处算卦,陈搏算出他们二人,一为真龙天子,一为一品大臣。后来果然如此。赵匡胤诏陈搏上朝,同享富贵。陈搏虽然去了,却不为名利所动,依然回山中修仙。剧情较前剧更为简单。《东坡梦》虽然杂凑了一些有关苏轼轶事和佛门点化问禅的种种细节,但实际上情节极为简单:苏东坡欲以功名酒色来引诱他出家已十五年的朋友谢端卿破戒还俗,结果失败;反被谢端卿引入南柯一梦,因而忏悔,愿为佛门弟子。结构上的平淡无奇尚不如一般的神仙道化剧。《贬黄州》也是写苏轼的。他咏诗攻击新法,王安石叫御史李定弹劾他,因而贬于黄州。他在黄州得到马正卿一些资助。

元杂剧舞台表演

王安石却又叫黄州太守对他刁难。数年后,皇帝念他高才,才又召他还朝,复职翰林学士。看起来,似有矛盾冲突,但实际上轻轻一触,很快就消失了,因而也就没有戏剧性。《醉写赤壁赋》写苏轼与王安石是同学,当苏轼官拜端明殿大学士,王安石设筵庆贺,王安石的夫人杂于家乐侍女之中要看看苏轼。苏轼猜测王夫人必在其中,作词戏谑,因此被贬于黄州。一年后邵尧夫死后,朝廷要他的家谱,为他勒立碑文,说是只有苏轼才知道,因而召他还朝。情节荒唐而简率。第三折写苏轼同黄鲁直、佛印禅师游赤壁,作《赤壁赋》,把全部《赤壁赋》都写了出来,实在与戏剧主要情节关系不大。这样,结构更显得不严密、不完整。另有《七里滩》更是简单得像是严子陵个人抒情曲。写他与刘秀原是好友,刘秀做了皇帝,他仍以朋友的态度对待皇帝,不愿做官,仍回七里滩垂钓:没有矛盾冲突,也没有戏剧性。在历史剧中还有一些具有这样情况的作品,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元杂剧表演

二是牵强凑合而不完整。结构是情节的组织与安排。情节组织严密,安排合理,结构才能完整。元杂剧是不乏这样的作品的。可是也有些作品在情节的组织与安排上却牵强凑合,因而结构不严密,不完美。前举《醉写赤壁赋》结构上的缺点即是不严密,至于《后庭花》为了追求情节的曲折,则又显得支离破碎而不集中。它先安排了一个王庆害死李顺的案件,后安排了一个店小二害死王翠鸾的案件,然后又使王翠鸾的鬼魂与刘天义相恋,再引出王翠鸾母亲的告状和包公的断案,情节如此枝蔓,结构同样是不完整的。《金钗》也有同样的弊病。作品的主要情节本来写赵鹗虽然穷困得难以度日,在清官张商英私访来到周桥,被泼皮流氓李虎讹诈时,把叫化的仅有的二百文钱借给了张商英。张商英不但以十只金钗偿还他,还在功名上对他帮助。

元杂剧表演

可是作品在十只金钗的问题上使情节枝蔓开了:杨衙内郊外踏青,李虎抢了他的十把银匙筋,杀害了他的仆人六儿,李虎还抢走了赵鹗的九只金钗,把十把银匙筋栽赃给赵鹗,致使赵鹗被诬为杀死六儿的凶犯。情节固然曲折离,可是就结构说,是不够严整的。《罗李郎》也具有同样的牵强凑合的情况。情节前后联连不紧,分为两截,轻重比例失调,造成结构不严密、不完整的现象,元杂剧中也是不少的。如《楚昭公》第一、二折写吴国以孙武为军师,伍子胥为先锋伐楚,楚国派申包胥去秦国借兵,伍子胥进兵到楚国郢城,打败了费无忌,占去了剧作的一半。第三、四折写楚昭公渡江,船小载重,使妻、子下水,因为是疏者,不如兄弟亲。秦兵虽来,伍子胥已撤兵回。楚昭公的妻、子为龙王所救,一家团圆。

元杂剧舞台艺术

这是剧作主要要表现的,未免太少;而一、二折不过是起因,却占了一半篇幅,未免太多。《伍员吹箫》也是如此:前一半写奸臣费无忌害死伍奢、伍尚,还要杀害伍员。芊建给伍员送信,使他逃走。伍员投奔郑国,郑国不纳,又投吴国。途中浣纱女投江,渔父闾丘亮自刎,为的是给伍员逃走保密。后一半写伍员遇鲭诸,鲭诸愿助他伐楚。后借吴王大兵十万杀入城,把楚平公鞭尸三百。《襄阳会》分为两截的情况更为明显:前一半主要写刘备:他到襄阳与刘表相会,刘表打算把荆襄九郡的牌印交给他,他建议由刘琦承袭,刘琮加害于他。逃走途中遇司马徽荐卧龙、凤,到了鹿门山,庞德公荐徐庶。赵云奉命请徐庶。后一半主要写徐庶:在他指挥下,打败了曹操来攻的十万之众。《老君堂》前一半写李世民讨伐王世充,被李密捉住魏征、徐茂公、秦叔宝放走李世民。后一半却又写李世民南征萧铣,表现勇敢善哉,最后为他庆功。

元杂剧表演

情节牵强凑合的另一表现是情节的重述。观众对以前的情节既然已经了解,再重述一遍,往往会使人感到乏味,可是元杂剧中却有不少的作品喜欢运用这种手法。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有的重述在剧情的发展中确有需要,有的也并不觉得累赘,有的则实在没有必要前两种情况比较少,比较多的是后一种情况。《窦娥冤》的第三折中,窦娥对桃机太守诉冤一次;在第三折中窦娥被押赴法场时又对刽子手把冤情重复一遍;到了第四折,窦娥的鬼魂又对其父窦天章把冤情再重复一遍。三次诉冤虽然重复,但为了强调冤枉之深,以此感动读者,是有其积极作用的。《货郎且》第四折中张三姑唱转调货郎儿至于九转,把过去一家悲惨遭遇的全部情节重述一遍,以启发、感动李春郎,在情节的发展中仍有作用,再加上形式运用得别致,还不致使人感到累赘。

《儿女团圆》的第二折中王兽医把十三年前李春梅生孩子的经过告诉韩弘道,是情节的重复。它在情节发展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又由于比较简短,还不令人生厌。有的重述就不同了,实在没有必要。甚至由于剧情单薄,用情节的重述来凑够四折。如《哭存孝》写李存孝被害死以后,在第三折中,刘夫人派小番去探听李存孝的情况,通过小番之口把李存孝被害死的经过又描述一遍。《老君堂》在第二折的楔子中已写了李世民南征萧铣的情节,可是又用第三折全折写军师李靖派探子去探听通过探子之口把南征萧铣的一场激烈的厮杀情况再描述一遍。《飞刀对箭》第三折写高丽大将派探子打探高丽摩利支与唐将薛仁贵大战的情况,通过探子之口把杀中薛仁贵的勇敢善战,武艺高强与高丽摩利支的失败再加以描述一番。

其他如《衣袄车》、《锁魔镜》、《存孝打虎》等凡是写战争的剧往往都是如此。这样的探报重述一般是在第三折;也有在第四折的,如《存孝打虎》,也有在第二折的,如《柳毅传书》。不但写战争是如此,即使是争斗相扑也是如此,如《独角牛》第四折由出山彪向刘太公描述刘千打败独角牛的情况。把情节作这样重复的安排,用意在于渲染战争或争斗的气氛,表现人物的英勇,作用也是有的。但就戏剧的结构说,显然是情节的牵强凑合,而不能说是完整无缺的。采用这种由一人描述战争或争斗情况的方式、方法,可能也有艺术方法的传统继承原因,即诸宫调说唱伎艺的影响。三是俗套因袭而多雷同。俗套的因袭是由于模仿。可能是由于最早出现了某一生动的关目为人们所喜爱,于是剧作家竞相模仿起来而流于公式化,成为所谓俗套。既形成为俗套,关目就必然雷同起来。

元杂剧表演

俗套因袭和关目雷同既多,不但不能使当时的观众耳目为之一新,也使今天的读者生厌。这是元杂剧戏剧结构中的一种流弊。上述探子描述战况,固是结构上的牵强凑合问题,也是俗套因袭运用的表现。最常见的俗套是用计激发。为了激励一个落魄书生进取功名,故意给予种种冷遇,而暗地又给予资助。如《冻苏秦》写苏秦落魄回家,其父把他赶离家门,虽然内心矛盾,其实是对他的激励张仪已为秦国丞相,苏秦求见,给他种种冷遇,却暗地用公人陈用的名义予以资助。苏秦得意后,对父母哥嫂和张仪都不相认,等到陈用把真情说破,矛盾才解决了。此剧虽据史实,却与史实不同。史实是:苏秦自外归来,只是受到兄嫂妻妾窃笑,其父未把他赶离家门;是苏秦激张仪,不是张仪激苏秦。

元杂剧表演

此剧所以颠倒其事,一是为了集中表现主要人物苏秦,二是运用此种用计激发套子来表现苏秦由困顿而得意的事迹甚为合适。《王粲登楼》同一般的历史传说剧一样,也是略据史实而加以附会。所用的以计激发套子也与《冻苏秦》相同但运用的方式远不如《冻苏秦》稍为含蓄而有戏剧性,它的用计一开始就是明白说出的。在丞相蔡邕接见王粲并对他加以轻慢、侮辱之前已请托曹子建即将把银锭、春衣、骏马、荐书交付王粲作为资助。以后王粲得意,先是对蔡邕作轻慢、侮辱的报复,蔡邕说了几句与其它剧相同的套语:“王粲,你强杀波,则是个兵马大元帅;我歹杀者波,是当朝左丞相,调和鼎,燮理阴阴。你把我这般看待,敢不中么?”曹子建在说破真情之前也照例说什么“木不钻不透,冰不溺不寒,胆不尝不苦”一类套语。

元杂剧表演

真情说破后,王粲又照例说句:“则被你瞒杀我也,丈人!”蔡邕也照例说句:“则被你傲杀我也,女婿!”看了这样的雷同俗套,真使人感到乏味!其它如《裴度还带》、《举案齐眉》、《破窖记》、《渔樵记》等也都是用这样的老套子来表现的。其次,月夜听琴的因袭也是比较多的。可能是由于《西厢记》出现以后,它的故事情节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通过弹琴、听琴来交流爱情的情愫,对封建社会的上层男女青年说是切合实际的方式,因而这一关目便为剧作家写爱情剧时所模仿。也可能《西厢记》的“夜听琴”的关目是受了《东墙记》中马文辅弹琴、董秀英听琴关目的启发而加以扩大、改造、重新创作的。以后《张生煮海》、《竹坞听琴》、《㑇梅香》等剧便都沿袭了这一关目。不但如此,甚至全部情节也加以模如《㑇梅香》之于《西厢记》。

梁廷柟就曾指出:“《㑇梅香》如一本小《西厢》,前后关目、插科、打浑、皆一一照本模仿。”在列举了二十个相同处之后又说:“不得谓无心之偶合矣。”王骥德更早地指出:“元人杂剧,其体变幻者固多一涉丽情,便关节大略相同,亦是一短”。他虽然不是专论《㑇梅香》的模仿问题,但他把杂剧写爱情而关目雷同的现象指了出来,这是正确的。其它相互因袭的俗套还有很多,例如为到千里之外躲避百日血光之灾,而到外地作小商贩;或者又在遭到杀害之前,先做恶梦被杀:《硃砂担》、《盆儿鬼》、《魔合罗》中的主要人物的遭遇就是这样写的。贪官审案时的插科打诨,见了告状的就下跪,称为衣食父母(或称为姑父),说什么“官人清似水,外郎白似面,水面打一和,糊涂成一片”之类,见于《窦娥冤》、《勘头巾》、《神奴儿》等剧中。

写吝啬鬼用五个指抓烧鸭,或在羊肉上捏了两把,沾了满手油,舔着吃饭狗舔了手上的油,一气成病之类,一再出现于《看钱奴》、《冤家债主》。写富人或乏嗣、短寿,或参礼佛法而烧毁借债文书,以求后福或修成正果,如《老生儿》、《来生债》、《儿女团圆》中所写。写泼皮光棍用柳隆卿、胡子传(转)的名字,也一再见于《东堂老》、《杀狗劝夫》、《罗李郎》中至于神仙道化剧和公案剧甚多雷同之处,梁廷柟就曾指出过:“元人杂剧多演吕仙度世事,叠见重出,头面强半雷同马致远之《岳阳楼》,即谷子敬之《城南柳》,不惟事迹相似,即其中关目、线索,亦大同小异,彼此可以移换。​其第四折,必于省悟之后作列仙出场,现身指点,因将群仙名籍数说一遍,此岳伯川之《铁拐李》、范子安之《竹叶舟》诸剧皆然,非独《岳阳楼》、《城南柳》两种也。”

元杂剧舞台表演

又说:“《灰阑记》、《留鞋记》、《蝴蝶梦》、《神奴儿》、《生金阁》等剧皆演宋包待制开封府公案故事,宾白大半从同;而《神奴儿》《生金阁》两种,第四折魂子上场,依样葫芦,略无差别。”戏剧结构上的种种缺陷和弊病,其形成的原因当然与艺术上的幼稚,特别是不善于组织、安排情节有关;但更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思想上的平庸,在俗套的因袭和模仿方面就是明显的表现。

用户评论

怀念·最初

我觉得元杂剧虽然精彩绝伦,但确实存在一些结构上的问题,比如有些剧情发展过于牵强附会,角色塑造不够饱满。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像从了良

我也同意元杂剧部分作品的结构的确有待改进,尤其是一些戏份衔接生硬,缺乏逻辑性,让人看起比较散漫。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该用户已上天

我觉得元杂剧最大的缺陷是剧情单薄,角色都只是为了推进故事服务,感情描写很苍白,缺少深度。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枫染墨

我很欣赏元杂剧丰富多样的题材和人物塑造,不过也同意文章所提到的结构问题。比如,有些作品中情节跳跃性太大,缺乏流畅性的发展逻辑。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年约

作为一个对元杂剧情有独钟的人来说,我必须承认文章的观点很客观,元杂剧确实有一些结构上的缺陷,例如剧情铺排不够自然、人物关系不够清晰。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妄灸

我觉得元杂剧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形式,尽管它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作者应该多关注元杂剧的美感与人文关怀。毕竟,艺术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可以欣赏它的价值的同时,也对它进行探讨和改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颜洛殇

这篇文章说的很好!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也注意到元杂剧的一些结构缺陷。比如,有些作品太过注重情节的发展,忽略了内部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这让故事显得单薄而缺乏共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元杂剧虽然有其缺点,但我依然很欣赏它对传统说唱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结构缺陷会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发现并加以改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上花

我认为文章提出的观点过于单薄,元杂剧的结构问题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有些作品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反而体现了更为深刻的艺术内涵。”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念,爱

我觉得元杂剧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艺术形式,我们更应该从结构方面去理解而非评判。作者或许可以详细分析一些具体作品的结构缺陷及其成因,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世晨晓。

我个人认为文章分析得很有深度,元杂剧的确存在这些问题,比如有些情节过于冗长,人物性格刻画不够突出。希望未来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对这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打个酱油卖个萌

我认为元杂剧的结构缺陷与其说是缺乏艺术修养,不如说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当时社会文化差异巨大,剧作家需要在繁多的元素中寻找平衡点,这无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的黑色迷你裙

作为一名戏剧爱好者,我对元杂剧一直很感兴趣。文章的观点让我产生新的思考。我认为结构缺陷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和解读这些缺陷,从而更好地欣赏元杂剧的价值。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涐们的幸福像流星丶

我觉得元杂剧的结构缺陷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这种风格或许与现代美学观念有所差异,但并不代表其本身就毫无价值。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灬一抹丶苍白

文章分析的观点非常客观,确实存在一些元杂剧作品结构上层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元杂剧发展历史以及创作环境的影响。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模板演示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