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京外线路,覆盖全体高二学生
这是附中开展的第三次科技主题游学,参与活动的是全体高二年级的学生,为了更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学校做了两个大胆的尝试。一是大胆探索京外资源,提供了五门京外、一门京内研学课程;二是大胆打破班级单位,学生根据课程介绍、选课建议,结合自己的兴趣在选课平台上“抢”课。
上海、南京的科学研究主题课程,以科研院所实验室内体验科研课题研究为主,适合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
在贵州开展的生态环境与大科学工程主题课程,吸引了对天文学、地理学感兴趣的孩子;
在陕西、江西开展的生态环境、现代工业与航空工业主题课程满满“工业风”;
北京房山开展的地质与环境主题课程内容则以野外科考为主。
52个课题,主打“科考”和“科研”
南京市典型河流和湖泊溶解有机质的光降解过程比较
官地村北花岗岩岩体形成及岩性探究
利用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性别鉴定
德兴铜矿废料处理对周边产业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
苗寨产业结构调查
隆起于喀斯特海洋中的巨岩——梵净山地质考察
……
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一般研究方法、经历野外考察或科学研究的过程,北京师大附中的老师们将旅游资源转变为课程资源,围绕“科考”和“科研”两大主题设计课题。陪同学生研学的老师包括学科教师、随行班主任、外聘专业的研学导师。其中,学科导师首要职责就是对研学实践过程中的课程质量负责。为了保障课程的质量,各学科的老师们从4月初开始,和校外专家备课、踩点、筛选和打磨课题。学科导师了解中学生、校外专家专业性强,二者联合发挥优势,最终推出了52个课题。
早7到晚10,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内驱力
对北京师大附中的学生们来说,这一次的课程学习没有游山玩水的轻松,但这种“辛苦”不是被“安排”,而是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动的投入。
有的小组在去程火车上就开始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有的小组在一天的学习后,意犹未尽的继续讨论课题……“争分夺秒”是各个小组的共同体会,同学们的表现让老师惊喜,有的老师谈到“在整理数据、准备答辩的过程中,学生紧张、投入,我看到了一个个主动和自主的个体,作为老师非常有成就感。”
“蓝莓实生后代果实品质鉴定”组的组长王胤宁记录下了他们的研究历程:
“我们小组跟随指导老师进入实验室,用游标卡尺测量蓝莓横径纵径、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重、测量果实硬度……在研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对花色苷浓度进行测定了,用移液器向离心管中吸出液体时,我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连续进行了三次,仍是存在气泡,老师看到后又重新教了我一遍,并拿出新的离心管让我尝试,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我终于成功了。评委老师说:‘我认为这一组同学做的ppt非常好,数据分析很到位,甚至可以改成一篇小论文。’听到了老师的肯定,我十分喜悦,我们组的努力没有白费。最后,我们小组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学生感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组平行及对比实验,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的严肃求真的态度和辛苦。在打磨推敲实验报告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梵净山地质推测形成历史这一看似艰难的课题在专家全面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在真正经历沧海桑田才形成如今模样的梵净山岩石下,一步步被我们拆分、了解、学习、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恰当结合,实地考察研究的独特方式,让我们真正体验了在研究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的乐趣。这体验大概很难在教室里发生吧。”
“学术上,我们对湖泊生态系统又有了更深入更专业的了解。我们随老师采样、分析数据,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的科学知识和电脑技能,又再一次被科学的严谨和理性所震撼,感叹于看似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背后所蕴藏着的科学原理。”
北京师大附中此次推出的科技主题研学实践课程,紧扣“科研”与“科考”,“学” “游”并重,或许是这所北京老牌中学名校的研学课程独特之处。
素材 | 北京师大附中
用户评论
太赞了!带着学习目标去旅行,寓教于乐,简直是教育最好的方式!我小时候也想去探索世界,可惜那时候没有这种机会啊。希望更多学校能学习这个优秀的模式。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哇塞,52个课题?这也太酷了吧!学生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都能在旅途中体验到,学习效果肯定倍增。我现在都忍不住想参加一下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还是有点不敢相信,这么多的课题怎么能在一个旅行中完成?感觉很吃力啊。需要详细规划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这种教育方式非常感兴趣,但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课题与旅行地点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单纯地带着课题去旅游可能并没有太好的学习效果。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名校也太棒了吧!这样的研学项目能带给学生们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知识,比死记硬背的学习要靠谱的多。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我理解这种创新教育方式的想法,但我还是担心旅行中的安全问题。带着那么多小孩到处走,万一遇到意外怎么办?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设计课程内容,把研究和探索融入其中,而不是单纯地依靠课题的堆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种研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独立性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未来应该鼓励更多学校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52个课题确实有点多,会不会把孩子给累垮了?而且旅行时间长短和课程安排都需要非常细致的规划才能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做法真的很好很有意思,可以让孩子们在旅行中学习到更多知识,拓展视野。以前我还以为学校的教育就是说书、做题,现在看到这样的模式让我很开心!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名校的做法值得其他学校借鉴学习,让孩子们在走出课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效!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研学旅行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帮助,他们可以在异地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不过也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心理健康,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支持这样的创新教育模式,希望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而不是仅仅强调书本知识的积累!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旅行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学习,带着课题去旅行则可以更深层次地探究和理解。我希望更多的孩子都能体验这种独特的学习氛围!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但这种研学模式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学生可能无法享受到同样的机会。还需要更加公平公正的机制来保障每个孩子的权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名校把研究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是非常好的做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而不是被灌输。这样的研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点。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有点担心这些课题是否都能在旅行中得到有效解答?这需要老师们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并做好课堂的教学引导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